在涉及保健品的诈骗犯罪中
老年群体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“围猎”目标
诈骗手段多样,危害后果严重
今天房检君带大家一探
保健品相关知识和防诈小技巧
速来查收!
保健品VS药品
根据《保健食品管理办法》,保健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,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,能够调节机体功能,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,保健品的本质是食品,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,但不能用于治疗疾病。而药品生产要求非常严格,必须经过国家药监局的批准,其成分通常具有明确的疗效,通过特定的生物学机制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治疗作用。
诈骗分子的套路
1.以“免费”为诱饵
不法分子常常通过免费赠送鸡蛋、生活物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的注意,继而推销保健品。有的不法分子还会在社区、街道宣传免费测血压、测血脂,义务诊疗,指出老年人有严重疾病,从而推销其产品。
2.夸大产品价值和功效
推销过程中,不法分子严重夸大保健品的功效,甚至声称能够“包治百病”,模糊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,让老年人误以为自己买的是正规药品也不能企及的“仙丹妙药”。
3.虚构身份,谎称“专家问诊”
不法分子会虚构身份,将“邻家大伯”包装成名医专家,挂上权威医院、研究院的头衔,骗取老年人的信任,最终达到出售高价无效甚至有害保健品的目的。
受伤的为啥老年人居多?
1.渴望健康的心理遭到利用
犯罪分子充分利用老年人关注养生保健的心理,以“包治百病”、“三疗程根治慢性病”、“古方良药”为噱头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。
2.老年人的辨别能力不足
许多老年人缺乏足够的产品辨别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,容易被虚假宣传和夸大功效所欺骗。
3.孤独感和情感需求
部分老年人缺乏子女陪伴,内心孤独,容易受到推销人员打感情牌的影响。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陪伴聊天、赠送米面鸡蛋等小礼品来取得老年人的信任,然后推荐保健品。
非法营销保健品,追责!
1.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
根据《广告法》第十八条、第五十八条的规定,保健食品广告中不能有表示功效、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,不能涉及疾病预防、治疗功能,不能与药品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,并且必须显著标明“本品不能代替药物”。如违反上述规定,将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,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,并处高额罚款。情节严重的,可以吊销营业执照。
2.夸大疗效进行欺诈的法律责任
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,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,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,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;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,要按照500元赔偿给消费者。
3.未经许可销售的法律责任
保健食品作为特殊食品,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都由监管部门严格把控,商家销售保健食品也应当取得相应经营许可,否则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、没收生产经营工具设备及罚款等处罚。
4.刑事责任追究
如果非法营销的保健品中含有有毒、有害物质,根据《刑法》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,行为人将构成销售有毒、有害食品罪,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或者死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利用保健品实施诈骗行为,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,可能构成诈骗罪,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如果未经许可从事保健食品生产经营活动,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五条之规定,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,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,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
检察官提示
01理性购买保健品,结合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选择,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,听从医生的建议。不盲目参加以购买保健品为目的的活动,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诱导。
02遇到保健品推销时,多和子女沟通商量,防止上当受骗。一旦发现被骗,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并维权,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03子女的陪伴和指导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,可以帮助他们识别潜在的诈骗风险,“常回家看看”是最温馨的“反诈神器”。
[此文来源:房山检察、素材来源:王禹潼 郭月霞,版权说明: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,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迅速处理,谢谢!]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78099.cn/gulouqu/278073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